(新世代生活誌)語言的阻隔,藝術的共感   喬捷

人和自然、人和城市、人和社會是共生的東西,要所有的東西能和諧地相處,永續地發展,我們便必須要對一切心存敬畏。

每一位詩人,都要用他們各自的方式,讓讀者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認識這個星球。這個世界已經變得越來越難以生存,如果人類不能團結起來為保護環境,當人已經不再存在,那麼詩也終將毫無意義。

世上有各種各樣的詩人,有些像記者介入政治與民生、有些像哲學家提供啟迪、有些是語言學家發掘文字的無限可能、有些是社會學家關注弱勢社群;有些崇尚自然主義、有些堅持唯美。而其詩人之為詩人,其共通唯有對文字的雕琢、對意象的追求。我們用詩句的美,用詩歌的甜來引人來採摘思想的果實,我們讓他人從詩句的獲取中,學會在生活中的奉獻。我們以文學寫人,以藝術談大愛。

我特別喜歡今年亞洲詩歌節主題中「風雅頌」的設定,它反映了參與詩人的作品中所包含的地域特色(風)、詩句的節奏感與音樂性(雅),以及一些詩歌所包含的抒情性。以詩經之義,重新召喚中華文化的詩歌源頭,也切合於齊東詩舍「詩的復興」的宏旨。

齊東詩舍的整個氛圍就是充滿美感,每一個詩人朗讀的演繹各有特色,賞心悅目。配合齊東詩舍工作人員精心挑選的或詩人自備的背景音樂,當是從聽覺的享受來說,詩人的表演力、音樂性以及他們創作概念,早已經超越詩句本身,能夠讓觀眾找到共鳴。那是美的享受。(2018亞洲詩歌節札記‧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