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有天地)詩意之行(二)  雪堇

前文提到文學修養在澳門的教育問題,其實也是文學在澳門的普及問題,對此我們也許可以從「台北詩歌節」的活動內容和安排上得到啟發。

既然是詩歌節自然少不了詩講座,但除此之外「台北詩歌節」的策劃團隊還加插了多場別具一格的活動,主要有詩人相關電影的放映會、旨在生動呈現新詩意象的虛擬實境(VR)體驗展、以朗誦和多媒體等形式重新詮釋新詩的舞臺演出,以及臉書專頁上的短詩公開徵集。詩講座面向的始終是多少有一定文學修養的受眾;但反觀上述其他活動,不難看出其目的都是為了拉近新詩與大眾的距離,讓大眾更願意接觸新詩。

這份用心在活動的其他細節上也有反映出來。很多活動都選擇在比較貼近大眾的地點舉辦,包括位於松山文創園區的誠品生活松菸店、以及位於舊區的多個場地,例如剝皮寮歷史街區、重慶南路的北師實驗藝廊、迪化街的思劇場、師大路的舊香居藝空間以及延平南路的中山堂。

「本土性」在幾個活動中都有所體現,包括以台灣本地詩人為中心的詩講座和展覽,以及在中山堂的「愛與怒之必要」演出。演出的入座率據我目測達八成至九成,不同年齡層的觀眾都有,演出當中不乏台灣式(又不過分)的笑點、台語的演繹,以及喚起台灣人集體情緒和回憶的選材。

以不減損新詩本質的做法,讓大眾感受到新詩與生活之間的共鳴,普及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