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發現罕見恐龍足跡點

 【新華社濟南六月十九日電】(記者張志龍)中美澳科學家恐龍足跡考察隊的專家學者宣佈,他們在山東郯城縣李莊馬陵山發現了一大型恐龍足跡點,其數量超過三百個,且品種多樣性世界罕見。

 研究成果發表於荷蘭出版集團最近出版的《白堊紀研究》期刊。在這批足跡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四道平行的小型恐爪龍類足跡,這是世界上首次發現該類足跡的造跡者有著群居的特性。

 研究成果首席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說,發現地馬陵山海拔不高,但形狀如奔馬,恐龍時代的地層出露較好,一直延續到臨近的臨沭縣岌山,在沒有山頭的低矮丘陵裏,第四紀耕土層之下幾十厘米就可見白堊紀岩層。

 邢立達說,一般來說,一個恐龍足跡點的恐龍足跡種類都是寥寥一兩種,但李莊足跡點的恐龍足跡卻包括了肉食性恐龍留下的三趾型中型獸腳類足跡、小型獸腳類足跡、微小型獸腳類足跡,以及兩趾型小型恐爪龍類足跡;植食性的窄間距蜥腳類足跡,寬間距蜥腳類足跡,以及鳥類足跡共七種類型,整體超過三百個足跡。其中最令人驚喜的是七十餘個四道平行的小型恐爪龍類足跡。

 「該區域從來沒有發現過恐龍骨骼化石,所以只有恐龍足跡可以告訴我們,這裡生活過甚麼恐龍,」聯合研究者、臨沂大學古生物研究所所長王孝理教授告訴記者,「此地恐龍足跡的多樣性令人震驚,這簡直就是一個活生生的白堊紀恐龍公園!」

 在這些恐龍足跡中,最令學者興奮的是四道並列的兩趾型足跡,侏羅紀和白堊紀的兩趾型足跡大多數屬於恐爪龍類恐龍所留。恐爪龍類恐龍包括馳龍類與傷齒龍類。這類恐龍的共通之處就是它們都長著大型彈簧刀般的第Ⅱ腳趾,在行走時並不與地面接觸,於是就留下了兩趾型的足跡。

 「它們每個足跡只有七至八厘米長,組成了四道行跡卻始終保持平行狀態,這是典型的群居性的體現。」邢立達告訴記者,「此前足跡學家發現的恐爪龍類恐龍足跡大多數是獨行,只有一例是平行的行跡暗示著群居,這讓古生物學者對科普讀物與影視中,群居生活的伶盜龍(又譯迅猛龍)打上了大大的問號,此次我們的發現可以說為小型馳龍類的群居性提供了確鑿的證據。」

 這批足跡發現於較為潮溼柔軟的古沉積物上,所以足跡的部份特徵不是很明顯。研究團隊使用了三維攝影法為足跡化石製作了數字模型,使得足跡的輪廓、深淺一覽無遺。經過詳細研究,學者們最終將並列的兩趾型足跡歸入猛龍足跡。據計算,這些小恐龍的體長約一米,奔跑速度非常快,可以達到每秒二點四/米。

 「此地生活的恐龍太豐富了,最小的肉食恐龍只有五十厘米,而最大的能達四米,它們穿梭在體長約九米、十米的大型植食性恐龍身旁,旁邊還有群群古鳥在水畔覓食,此時一群小型馳龍類蜂擁而至,對一個觀察已久的目標群起而攻之,是一部絕妙的恐龍世界大片!」世界權威恐龍足跡專家、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的馬丁.洛克利教授說。◇